圖說:八仙過海─林元康
 
 
壽山石雕的解石之理─林元康
 
明清時期,福州東門外鼓山後嶼鄉已是雕刻藝人雲集之地,經林謙培、林元珠、 林元水、鄭仁蛟、林友清、林友竹、林友枝等幾代大師的發展,這裡的壽山石雕藝術已日臻成熟和完善,且獨具特色,形成「東門流派」,後嶼從此也變成遠近聞名的石刻之鄉。
 
我自幼生活在這裡,每日耳聞目染深受雕刻藝術的熏陶。因此對雕刻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12歲,我便拜林友竹為師學藝,學習壽山石圓雕人物。
 
那時生活雖然艱辛,但自己對雕刻技藝還是刻苦鑽研,從不間斷,不久便有一些成就。
 
數百年來,凡有成就的藝術家,大多都深諳解石之道。
 
回顧自己64個年頭的雕 刻生涯,也深有體會。
 
首先我們都知道壽山石色彩斑斕、石種質地各異,天然石塊紋理、砂格、裂痕 各具特色。因此藝人在創作前總要對手中石材細加揣摩,判斷色澤走向、砂格雜質 的分佈以及形態紋理等特點,而後相形度勢因材施藝,正如俗語云:「一相能抵九功」。
 
在學藝時我常看到友竹師相石,他反反覆覆看了又看又放下,又拿起翻來 覆去,仔細端詳,直到突有所悟,才點頭微笑,這種表情說明了又有一件好作品在 師傅心目中誕生了。
 
因此相石解石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。

有一次,我拿到一塊 色澤大部為紅,白色偏少且帶有雜質的旗降石,相石花了不少時間,把石頭豎起來 顯得底部窄小站立不穩,把石頭橫放又覺得沒有氣勢,經過反覆推敲,最後還是決定把石頭豎起來刻傳統仙人題材李鐵拐,紅的部分刻人物,白色偏少的窄小底部配以白色石頭,刻成海浪底座,既解決了站立不穩的難題,又使整件作品與底座相得 益彰,主題在配景中一下子烘托了出來。

因此我把這件作品取名為《酒酣任浮沉》, 倍受行家讚賞,並編入《福州雕刻藝術》一書中。

解石先相其理,是壽山石雕創作的要訣,否則一拿石塊,不假思索就橫施刀挫,必然墮入粗制濫造,導致創作失敗。 所以「相石」就好比諺語所說:「磨刀不誤砍柴功」。

創作壽山石雕作品,應成竹 在胸,方可施以刀挫,才能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。

其次,壽山石的俏色利用。善於利用壽山石的天然色彩,即取巧,是壽山石雕 的又一要訣。

壽山石天生麗質、五彩斑斕,這是自然界賜予我們的財富,是其它工藝材料所無法比擬的。

每一塊壽山石自然形成的紅、黃、黑、白、綠、紫等色澤, 各不相同,即使同一題材有一百件,卻也件件不雷同,形成壽山石雕的獨特風格。

所以藝人在創作時都把巧妙利用俏色,當作一大任務。

俏色利用的好壞,決定壽山 石雕作品的優劣;傳統的俏色利用,是在圓雕中大部分把紅黃色刻成主體人物,把 白色到成白雲、流水或背負荷葉以烘托主題,把黑色刻成禽獸、道具等,色彩少的一般刻成蝙蝠、昆蟲等。

當然巧色利用又要不落俗套,要依主題思想加以取捨,比如:在大面積白色襯景中有多處紫黑色斑塊,創作時如果能恰當選擇其中一處黑色塊刻成一雙蝙蝠或一隻小蛤蟆,把其它黑斑塊全部剔除,將會給作品增添許多情趣,相反如把全部黑斑塊都刻成蛤蟆就令人生厭。

1960年有一塊絕大部分為白色的旗降石,恰好上半部有一處碩大純淨的紅色,且右邊有些許黃色。我幾經斟酌,一反傳統紅黃刻人物的成法,反其道而行之,將碩大純淨的紅色刻成大壽桃,白色刻成幾個天真的童於肩扛手托大紅桃,黃色刻成兩隻躍躍欲飛的和平鴿。

整件作品構圖嚴謹大方,又喻意吉祥,受到廣泛讚譽,並被選送北京。

壽山石俏色利用要拓寬思路,大膽取捨,不落窠臼,才無愧於國石。

 

圖說:拾麥穗─林元康

三,談談石雕木雕人物的風格為何迥然不同。木雕人物多寫實,刀法靈利,衣裙飄逸,衣帶手足多可懸空,這些技法取決於木質的韌性,不易斷裂;而壽山石如果也像木雕那樣刻制就易斷裂,難以成功。

所以壽山石人物刻劃多呈古拙、稚樸而不刺手。

為了使壽山石雕便於收藏家珍藏把玩,石雕藝人還探索出一套到劃人物的技法,即在面部細加刻劃,著力表現人物的神韻,有的配以頭髮開絲以見精細,而服飾衣裙上則多以大塊面包裹,以見粗、厚重和古樸。有四字訣:「渦、順、飄、薄」。

渦:對人物作品的造型而言,講究人物動作的運動線和整體造型的曲線要協調統一,圓滑流暢,不阻不滯,結構均衡穩定,輪廓鮮明;

順:講究人物服飾線條要服從整體造型,不光肉眼看無凸忽感,甚至手也要圓順;

飄:要求衣褶柔順,富有流動感,這裡的飄決不像木雕衣裙可凌空飄動;

薄:主要針對衣裙質感而言,厚重之中見柔軟,折疊自然渾圓,不像木雕人物衣裙靈瘦。

正是由於石材與木材的本質區別,決定了石雕人物與木雕人物的藝術風格迥然不同。

最近本人又有一塊旗降銀裹金石,即內瓤黃色外裹白皮的石頭,就是採用傳統技法,刻劃托缽尊者的神態,取名《悠閒自得》。

在整塊石頭中,我在黃色肉瓤裸露部分精心刻劃尊者臉部手足,外裹的白皮處理或架裟,作品線條柔順,輪廓鮮明又不瑣碎, 在古樸中更見獸者的悠然神態。作品剛完成便被選送香港參加展覽。

 

最後談一談壽山石的山水創作。

壽山石豐富的色彩為創作山水題材提供了絕好的上等材料。

它的紅黃色既能體現山、花、浪,又能誘發出野果的芳香;它的黑色可表現古木蒼天、凌石危聳,它的白色可表現白雲繚繞、流水潺潺。

天然的色彩賦予壽山石山水作品很高的藝術價值。

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,我參加創作了不少壽山石雕山水作品,像《長征組雕》、《閩西組雕》以及《韶山沖》等,這些作品的技法被同行譽為獨材一幟。

我體會最深的是:要想刻好壽山石山水作品,在「相石」基礎上,還要精通畫理,要善於把國畫中濃淡筆墨技法靈活巧妙地運用到山水雕刻中。

通過相石解石,確定山水作品的具體題材,然後抓住主題,突出色彩,安排適當位置。

創作中要注意整體結構佈局的合理性,主題與襯景要協調。

石雕山水作品多用深浮雕技法,在處理近景、遠景時技法上要講究由深及淺,由大到小,如同國畫濃墨淡彩一樣,為了把近景與遠景拉開空間,可用白雲勾勒法造成空濛幽深的意境,使作品氣魄雄偉。

雕刻山水作品一定要防止一味堆砌,構圖密密麻麻,找不到中心。

在佈局上一般近遠景都是從下而上安排,如果上面遠景刻得太深,就會出現頭重腳輕,輕浮欲倒,收不到藝術效果。這些都是刻山水作品的要訣。

要想在壽山石雕創作上有所成就,就應勤奮刻苦,多實踐,所謂熟能生巧便是這個道理。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吸收新鮮的藝術養分,提高文學藝術修養,學到老做到老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三瘋 的頭像
    張三瘋

    琅環福地

    張三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